招生技巧:培訓學校招生策劃的缺失
當今教育市場生源大戰越來越猛,招生策劃直接為學校吸引生源,不少學校已嘗到招生策劃帶來的甜頭。但是,從一些學校的招生策劃中也暴露出了學校管理的缺失。
缺乏戰略思考
一些學校追求眼前效益,急功近利。比如,某校設計制作招生宣傳資料,第一年的提法是:把學校建成全省一流;第二年又改為:要“建一流名校,立世紀豐碑”。這里,前后兩種提法不一。說明這所學校沒有確立自己的發展戰略,沒有明確自己的中長期辦學目標,沒有考慮自己的辦學優勢和學校特色,沒有自己的經營管理策略。
缺乏競爭理念
傳統的競爭觀念認為,成功競爭是建立在對手失敗的基礎之上的,不是魚死就是網破。這種觀念反映在教育市場競爭上,則出現了招生價格戰和招生廣告戰,出現了跟著別人感覺走的盲目跟進現象。惡性競爭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。
現代競爭是合作競爭,在合作中競爭,在競爭中發展,共贏是競爭的目標。辦學要在廣泛分析教育需求、市場競爭和社會環境的基礎上,結合自身優勢,采用差異化策略,以己之長,補人之短,在教育消費者(學生、家長)的心目中明確學校做什么,形成自己的辦學優勢,而非攻人之短。一些學校招生失敗往往是學校辦學定位的錯誤,什么學生都想招,結果什么學生也不愿意就讀。
缺乏質量意識
木桶原理告訴我們,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于木桶的最短木塊而非最長木塊。但是,個別學校進行招生策劃時,嘩眾取寵,一味地想通過一個人、一個點,就使學校一夜之間揚名,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辦學理念、教育質量、教育服務的展示上。知名度不等于美譽度,轟動效應必須同時具有知名度與美譽度,才能轉化為轟動效益。一個學校要想占有教育市場,不僅要讓人知曉,更重要的是要給人一種好感、親近感,從而給社會、給自己一個選擇和被選擇的機會。
缺乏有效宣傳
個別學校進行招生策劃時,非常重視招生廣告的作用。在成都,有一所民辦學校為了招生,一年之內,在當地幾家大報連續做了幾次整版的招生廣告。的確,這所學校靠廣告轟炸,招到了一批學生。但支付的廣告費用太多,辦學成本太高。根據市場營銷學的“250人定律”,學校的最大廣告資源應該是校內的學生、家長和教師。但不少學校卻忽視了這些重要資源的開發和利用。
缺乏教育責任
個別學校在招生宣傳時,重視一時的承諾,忽視對承諾的兌現和教育服務水平的提升。更有甚者,在招生活動中運用種種不良手段,欺騙家長,欺騙學生,做出有損教育公平、教育責任的行為。這種策劃方案無視教育道德和社會責任。
責任編輯:招生技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