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雷一
洪水猛獸一般的廣告
廣告的攔截與可見,都是廣告過度依賴短期利益而大量投放的結果,以量取勝并非數字化營銷的長久之策。既然消費者可以選擇忽略廣告,品牌和廣告公司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,創造值得讓消費者花費時間的營銷戰役。
Sara Wood曾在她的“廣告生存啟示錄”里指出:“你可以購買廣告瀏覽量——但分享才是衡量倡導性廣告的黃金準則”。為了獲得消費者的分享,廣告行業首先必須 重塑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,這意味著廣告需要少一些“可怕的廣告追蹤”,多一些真正維系消費者的情感紐帶。《Dazed》雜志的首席商務總監表示贊同。他認 為我們應該“投入積極的貢獻,做一些特別的事情”來吸引消費者。
地雷二
盲目選擇平臺
當你發現一個擁有大量用戶群體的應用軟件或者網站的時候,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利用這些平臺提高你的品牌曝光率。但你需要考慮的遠不止于此,你應該深刻了解 到,如果這些平臺上既沒有你的消費者,也沒有同消費者對話的理由,那么在熱門視頻網站或社交網站跟風不過是白費力氣。
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新技術領域的投資。當我們正在為VR虛擬現實在“講述故事”上的潛力興奮不已的時候,必須同時意識到這項技術仍需要被廣泛接納。任何新 事物都需要大力推廣。“我不認為這些工具足夠成熟,而且受眾和廣告商的需求始終不確定,”《經濟學家》副主編Tom Standage說道,“這有點像1994年萬維網出現時的情景:原始而尚未開化,但是很有前途,充滿希望。”
地雷三
“低估消費者的智商”
正如被一些平臺的用戶基數所吸引,品牌熱衷于與那些在社交平臺、視頻網站開拓大量忠實粉絲群的年輕內容生產者合作。但這同時也引發了很多問題,首先就是你的付出可能與回報不成正比。
“基于觀眾數量而衡量‘網紅’的價值是錯誤的”,一家廣告公司CEO如是說,“如果你購買有幾百萬粉絲的紅人,很大一部分粉絲可能都是虛假數據。僵尸粉到處都是,這是個很大的問題。”
其次,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,如果是內容或數據是偽造的,就會觸發目標消費者第六感一樣敏銳的直覺,從此以后他們不會再關注該品牌與網絡紅人。正如前文提到的兩點,廣告的重點不是追逐數量,而是創造真正有影響力、值得消費者花費時間的內容。
談到真實性,這里也有一些思考。2015年,有160多個品牌在傳達信息的時候使用了網絡流行語,用“通俗易懂”,或者說許多人看來垂死掙扎的方式討好新 生代消費者。而問題在于,當一個流行語變得太過主流,主流到連品牌都可以運用自如時候,每個人的耳朵都厭倦了再聽到這些詞語。
品牌經常花費大量精力把自己包裝成‘年輕人’,但卻往往事與愿違。品牌可以把這種行為當作是跟隨潮流隨機應變,不過他們也應該開始意識到這么做不一定管用。所以在2016年,我們可以期待品牌減少一些愚弄年輕消費者的小把戲,多一點與消費者真正的交流與互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