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創業者來說,怎樣在初期沒錢、沒人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曝光自己的產品,其實是個很難的事兒。而我們也注意到,前一階段有個“假新聞聯播”的消息刷遍了朋友圈。這篇文章就是“假新聞聯播”的幕后團隊“時光小屋”(公眾號shiguangxiaowu001),分享他們怎樣在不花錢的情況下,還能做到密集曝光的。
高考期間,我們團隊做了一個pv過億的微信活動:高考頭條新聞生成器,輸入名字和地區就可以生成一條關于你的搞笑高考假新聞, 如果你的朋友圈曾經出現過類似下圖鏈接,沒錯,那就是我們做的。如果沒有出現,恭喜你,年輕人!因為數據顯示這次活動60%的分享群體是30-39歲。
這絕對不是一篇所謂的干貨,沒有高大上的理論也沒有五條十條必看之類的,我只是想講講我們這個小團隊的故事,分享給和我們一樣的創業者,資源不多團隊不大,有無數次默默無聞的嘗試,卻一直不放棄努力。
運營團隊一共5.5個人,后期CTO也加入了腦洞大開寫文案環節,所以我們暫且算他半個。活動提出到執行上線,一共只用了兩天時間。5號和6號寫文案,6號晚上技術配合開發上線,高考當天也就是7號晚上到8號中午迎來數據高峰,pv直接過億,期間帶寬升級5次,加了5臺服務器。第一天的數據如下:
此次活動的最終的結果是:截止6月12號,約2億1千萬PV,5千萬UV。目前,我們單天的PV依舊維持在500W左右。接下來說說我們的心得:
不是想創意而是找創意
整個互聯網的發展有近二十年歷史,其實很多創意形式已經有前人實現過了,我們要做的并不是完全想出一個空前絕后的點子,而是找到適合現有的傳播模式的點子并加以改進,配合現下的熱點去進行傳播。神經貓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傳播不是做產品
直接說經驗教訓吧。帶著產品思維做傳播是大忌。產品思維的導向是用戶滿意,追求的是設計和交互效果、產品功能。我們在朋友圈看過很多酷炫的h5,設計和交互效果都是一流,也聽說某些團隊是提前一個月制定h5計劃的,各個部門有非常規整的協同。但是產品和傳播是不一樣的。
傳播周期很短,大多數的熱點傳播活躍期不會超過一周。敏捷開發,快速進行更新迭代,可能是最適合的方式。
朋友圈的使用場景使得用戶的使用時間碎片化,且極易被打斷,用戶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去體會細節,產品細節是需要用戶大量頻繁的使用才能體會到的,所以簡單好玩快速消費反而是王道。
炫耀和尋求關注,是核心需求
發朋友圈的時候,我們到底想要什么?去了哪里吃了什么,跟誰一起,分享第三方的鏈接,分享自己的想法,都是因為我們想要獲得關注,獲得認同,獲得互動,獲得在他人心中更好的形象。
滿足用戶想炫耀的心理:要夸用戶,給用戶可以炫耀的點。我們的核心詞是高考狀元,而且大部分內容都是褒獎性質,數據顯示,夸獎用戶顏值高的鏈接是最受歡迎的,分享次數是平均分享數據的五倍。就是這條:專訪北京高考狀元36kr:榜眼變狀元,只因顏值高。
滿足用戶想得到關注的心理:加入與用戶相關的強聯系,并創造話題性。首先新聞的主體是自己的名字,用戶的朋友看到熟悉的名字會更容易被吸引,同時,在選擇內容的時候加入明星和一些當下熱點,讓分享的內容吸睛度提高,會受到更多的關注。
幫用戶解決分享時的羈絆
朋友圈早已不是當年的朋友圈。我們在朋友圈發內容不再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了,一些隱性負擔開始出現。
我秀的東西會不會引起別人的反感,比如曬美食、秀恩愛和曬娃,目前已經在被普遍的吐槽。
我秀的東西夠不夠有逼格,會不會影響我希望在別人心中塑造的形象。
舉例來說,假新聞的內容會讓用戶覺得內容是第三方生成,而自己只是轉發,所以分享時不會有心理負擔。而且內容的幽默感不會讓人反感。第二,內容的核心詞如高考狀元、顏值、明星等因素讓分享內容更有逼格。同理,臉萌、足跡、美圖等軟件都是解決了用戶希望自己分享的內容更有逼格的問題。
最后獻上一些貼心tips:
大批量的曝光要選擇使用統一的元素,圖片或者標題等等,當信息大規模出現的時候,可以充分利用從眾心理,獲得本沒有關注此事件的人的關注參與。
關注事件關鍵詞的時候,不僅要關注熱詞的搜索指數,更要關注媒體指數。
分享量級到了一定程度就一定要去掉誘導行為,當時我們有收到微信團隊朋友的私下提醒,緊急去掉了引導用戶分享到朋友圈這個誘導行為。
現在回望整個過程,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天晚上數據暴漲的時候,半夜三點,大家激動得睡不著。技術小哥熬夜更新我們也還在拼命想新的文案,幾個人為一個文案爭執來爭執去,現在想想突然有點想流淚的感覺。絕對不是在矯情,我很清楚這絕對不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,改變這個世界的人和事太多了,在這個萬象世界面前,我們真的太渺小,但是在路上前進的感覺真好。放開膽子去干,總得多試試!